一带一路的海南机遇
—— 海航集团特约专栏·海南城记(七)

[发布日期: 2017-12-23 ] [来源: ]

在今年的博鳌论坛期间,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当下最重要的战略规划出台,在博鳌论坛这个平台上发布,也彰显了中国政府非常看重博鳌论坛在中国多边外交舞台上的角色。博鳌之于海南更具有象征意义和启发意义,在国家的大战略规划中获得一席之地,或者找准位置,就找到了让自己可以飞起来的“风口”,而一带一路就是海南迎来的最大风口。

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战略的远景已经描绘出来了,关键是看怎么干。虽然中央政府对各个省区的角色和定位已经做了说明,但是一带一路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各个省区能不能找准自己的角色,能不能创造性地对接一带一路,就非常重要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拥有区位优势,且有闯劲和干劲的省区都已经发展起来。

海南身处中国南疆,在东南亚与中国大陆腹地之间,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海南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特区奇迹,与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相比,海南还需要赶超。而赶超的关键是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如此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海南的优势在哪里?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可以看到核心区在福建和新疆,当然海口、三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三亚也在推动港口的功能区分,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港口服务设施。但仅仅依靠港口建设并不会让海南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以海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来说,需要寻求两种身份:一是作为中国与东盟海上合作的前沿,维护中国海洋利益的战略支点;二是中国旅游消费的集中地,海南拥有的气候资源是无可比拟的,也顺应中国经济崛起,中产阶层消费观念转变,度假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毋宁说是未来消费的新热点。

海南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的角色是“国际游旅游岛”,这是海南拥有的特殊标签,也是比较优势所在。北纬18度,亚热带的风光,更重要的是海南还没有那么多的污染,在中国初步完成重化工业之后,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已经不是中国经济所需要的,在一些已经发展起来重化工业的地区,要完成产业的腾挪,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而那些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地方,要再恢复到山清水秀的前工业时代,几乎不再可能。

当雾霾锁住中国,逃离北京,已经成了口头禅,但是被雾霾锁住的何止北京,而是大半中国。在近几年的贺岁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三亚的身影,飞往海南已经成为生活新时尚,也是中产阶层消费的新标杆。

在一个匮乏的时代,度假只是一种奢望,温饱是最紧迫的任务,为了吃穿而奋斗。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要过得好,而不仅仅是过得去。比如越来越多的东北人在冬天已经不是猫在家里过冬,而是像候鸟一样飞到比较温暖的南方。笔者身边即将退休的同事早在几年前就买了海南的房子,打算退休之后去海南居住,至少冬天要在那边生活。海南的环境和气候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产生了到海南一游的冲动。到海南去度假、养老,会成为越来越流行的时尚。

从根上说,海南的这种功能定位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的发展确实需要工业化,尤其是在经济起飞阶段,无可避免地要发展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积累财富。交通运输的革命,通讯信息的发达已经让海南不再是孤悬于大陆之外的岛,而是很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物质富足的时代,实现了工作与消费的分离,比如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网购,消费市场已经高度一体化,另外消费的观念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兴起,跨境游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说明中国消费市场正进行着功能的重新定位,需要有可以为13亿人提供休闲度假的地方,如果国内没有的话,那越来越多人就要走出去。

其实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产业,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曾有人估计说,未来将有30亿人进入中产阶层,也就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有闲有钱的阶段。而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也变成了国际性的,各国降低了签证的门槛,尤其是旅游签证,千方百计地为游客着想。中国是旅游逆差大国,形象地说,就是在中国赚钱,到国外消费。

在一带一路的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换言之,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海洋文化,海洋人文的交流。海南需成为海上旅游的“核心区”,尤其是在打造海上旅游经济走廊上称为桥头堡和中转站。与沿线国家合作,提高签证便利化水平,国内游客可以很便利地到海南一游,那为什么不再向南延伸一些呢?

比如郑和下西洋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佳话,将当年郑和的航线资源发掘出来,让游客们再次体会一下当年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的交流盛况。这不仅是旅游,也是一种人文交流,增强中国与沿线国家民众互信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人心相通。这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才会有利益纽带,才能形成共同的命运感,建立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互联互通的大战略,人员的交流与互动是核心,也是因为其难度比较大,需要更多的硬件基础作为配套,比如基础设施。人员往来的增多源于交通的便利以及成本的下降,19世纪之所以出现移民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轮船可以低成本地运载劳动力漂洋过海,人员的流动实现了文化的交融。

海上丝绸之路的根基除了各国经济合作的诉求之外,还有就是南海地区的历史遗产,在历史上,它就是贸易之海,人员交流之海,东南亚的华人多半是中国的移民,这种文化的纽带是信任与交流的基础。笔者曾遇到一位东南亚华人商会的领导,她的曾祖一代来到东南亚,几代人过去了,文化的情感依然存在,她让自己的儿子学习中文和英文,先在澳大利亚读书,后来又到中国大学里进修。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她十分欢欣鼓舞,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民心基础吧。

海南处于亚太地区的中枢地带,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上,拥有地利优势。既顺应了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消费市场的重组,体验性的消费品必须要消费者亲自体会,旅游就是如此,海南如果为中国的中产阶层和1亿多老年人找到可以休闲的空间,那就可能在这个经济转换的节点实现弯道超车。海南可以成为中国与东盟旅游市场的核心地带,为中外游客提供中转的基地。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相应的硬件建设就必不可少,酒店、物流、航空等等,旅游产业带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

与中国经济崛起相适应的是,中国海洋权益的兴起,南海是中国跻身于海权强国的关键所在,中国在南海设立三沙市,加强在南海地区的资源开发。可以说,海南处于南海维权的前沿。21世纪的海权是共赢的,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合作是让南海重现贸易之海、交流之海的关键所在。中国愿意在海洋科研、海上救灾等领域展开合作,重构南海的海洋新文明。于中国而言,海南是中国走向海洋国家的踏板,是走向海洋文明的关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