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基层·故事
□本报记者王慧 韩星 王季
9月19日一大早,澄迈县老城法庭大厅就有不少人前来咨询。办公室里,法官李劲松正在进行“庭前备课”,听取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意见,了解案情,为即将的开庭做准备。刚刚上班的法庭已然忙碌起来……
澄迈县法院老城人民法庭辖区人口约12万人,法庭受理案件数量多,办案压力大。面对困难,老城法庭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用“办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庭训鞭策自己,高质量地办好每一件案子。
“背靠背”式调解化解纠纷
19日上午9点,记者在老城法庭见到了一桩民事侵权案件的当事人马汉海和马传恩。今年4月,马汉海因邻居推平乱石导致自家围墙地基裸露一事将邻居马传恩起诉到了澄迈老城法庭,法庭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多次现场勘查了解情况,对当事人分别做工作,晓之以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如今,两位老邻居关系重修于好。
两家房子一前一后,地势一高一低,距离很近。马汉海修新房时,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老房子的围墙部分倒塌,影响了马传恩家门前的菜地。马传恩于是便把围墙全部推平,这样一来,原围墙下的地基便裸露出来。为此,马汉海提起诉讼,要求马传恩将地基恢复原样。
“接到起诉后,我们去现场勘验了四五次,了解具体情况,考虑到以后的邻里往来,还是希望双方可以达成和解。”李劲松告诉记者,这虽然是一起普通的民事侵权案件,但不能简单的判处了事。经法庭工作人员调查发现,由于马汉海家地势较高,以前房子没有下水管,一下水就流到了马传恩家门前,双方常常闹矛盾,在承办法官的调解下,马汉海的新房子加设了引水管,避开马传恩家直接从房前走。
当时双方因为矛盾调解进行得并不顺利。为了让双方可以心平气和达成和解,承办法官采用“背靠背”式调解方式,分头做工作来了解对方真实意图,个别进行说服教育,着重做好化怨解结工作,对双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双方终于达成和解,马传恩把原先推平的围墙重建,马汉海家修了引水管,还留出了通道。从调解到签字确认调解方案,从介入到达成,不到2个星期。
李劲松说:“此案的法律关系并不复杂,但直接判决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邻里矛盾。作为法官,考虑到双方以后的邻里往来,还是要多做群众工作,让当事人感受到法院的真诚,促进双方达成和解。”
人性化服务为民解忧
19日上午,老城法庭庭长曾令侨带记者来到澄迈老城镇马村。在现场,看到马汉海家的新房已经盖好,引水管走在了房前;而房子背后的马传恩一家,也将裸露的地基重新覆盖。马汉海告诉记者,这件事情的顺利解决多亏了老城法庭的法官们多次上门出面调解。老城法庭通过人性化的上门服务,为案件审判创造有利条件,也为成功调解打下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在审理福山镇王老汉状告不孝子抢占房屋案一案中,受理诉状的法官当日下午立案并在下班后上门调解,得知王老汉罹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且公证机关以其房屋未办理房产证为由不为其办理公证遗嘱,法官在周末上门办案,在司法所、居委会干部的见证下,帮助王老汉立下遗嘱,并通过做笔录的形式对遗嘱证据进行了保全。几天后,王老汉离开人世,去世前他多次叮嘱家人对法庭表示感谢。
在老城镇刘女士一家三口车祸案中,法庭作出判决后进入执行程序,案件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而难以执行,死者遗体停放在殡仪馆迟迟未火化。老城法庭积极协调镇政府、民政局等有关部门,为刘女士申请到了3000元救助金,并免除了9万多元的遗体停放费。
今年上半年,澄迈老城法庭结案236件,结案率56.1%。其中,调解案件141件,调解撤诉率70.08%。多年来,老城法庭保持了无错案、无抗诉、无上访、无投诉、无违法违纪行为、无人受行政和党纪处分的优良记录。
“在这里写上你的诉讼请求,说明事实和理由……”9月19日9点30分,老城法庭大厅的咨询处,工作人员认真细致指导着市民李先生填写民事起诉状,耐心回答着他的问题。9点40分,随着法槌落下,老城法庭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庭审……
来源:法制时报